虽然早在此之前,顾啸身体不好恐怕命不久矣的传言便已经在大汉传了开来。

  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之时,整个天下仍为之巨震。

  顾啸,死了!

  这个当朝大司马,冠军侯,功勋派首领就这样死了!

  当听到这个消息之时。

  不少人都有着一种心中大石终于是落地了的释然感,哪怕与顾氏无仇无怨之人都亦是如此。

  没办法,对于整个建武一朝的所有大臣们而言。

  顾啸两个字就是一块巨石。

  若是他不死,便无人能真正走到皇帝面前。

  顾啸如今身死,显然整个天下的局势都会发生变化。

  势力要重新洗牌了!.....

  .....

  洛阳。

  自那日日食之后,朝堂之上便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。

  因为刘秀才刚刚决定要前往泰山封禅。

  在这节骨眼上突现如此天象异变,容不得他们不多想。

  但他们又不敢议论皇帝,只能将这种心思全都压在心中。

  而刘秀自己也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。

  他本就有些推崇儒家的今文学派,虽然对其中的谶纬之说不算是完全相信。

  但此事还是对他的心境产生了极大影响,令他变得有些犹豫不决。

  “难不成朕还是做的不够嘛?”

  这个疑问,始终萦绕在他心头,任何人来劝都完全不法让他彻底心安下来。

 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,河北的消息终于是送了过来。

  “陛下……”

  来报丧之人正是顾晟,他跪在刘秀面前,眼眶泛红,声音哽咽,将顾啸生前留下的遗言缓缓道出,

  “家父于三月戊申晦日,病逝于府内。”

  刘秀完全愣住了。

  这是他称帝至今从未露出过的表情。

  而朝堂之中群臣此时亦是表情大变,纷纷不由得直接跪了下来。

  当刘秀听到顾啸临死之前还在说不能让他伤了龙体之时,他的表情这才又有了些许变化。

  但还未等他说出什么话,他整个人的身体忽地就是一个踉跄,旋即竟是直接晕了过去。

  “陛下!!!”

  刹那间,朝堂陷入一片混乱。

  当刘秀再一次睁开眼时,他已经躺在了寝宫内。

  而阴丽华正在他身旁紧紧的盯着他,而一旁则是太子刘庄。

  “陛下,您醒了?”

  见刘秀醒来,阴丽华赶忙握住他的手,满脸担忧地问道,“您感觉怎么样?”

  说罢,便本能地要唤太医进来。

  “朕无碍!”

  刘秀直接摇了摇头,表情出奇的平静。

  但阴丽华还是立刻看出了他此刻的异样,脸上的担忧之色愈发浓重。

  “皇后无需担忧……”刘秀握住她的手,轻声宽慰,随后侧头看向刘庄,“庄儿。”

  “父皇!”刘庄同样满脸担忧,连忙回应,“儿臣在。”

  “唤群臣进来...”

  刘庄微微一怔,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,表情大变,匆匆走了出去。

  不多时,群臣便缓缓走了进来。

  表情各异....

  但眼神之中都带着一丝的忧虑。

  刘秀此刻并不在意群臣心中作何想法。

  待群臣缓缓步入殿内,他就仿佛是早已想好了一般,表情平静如水毫无波澜地说道:

  “传召。”

  “冠军侯病逝,朕痛心疾首。”

  “即日起,罢朝七日,以寄托哀思。”

  “大司马一生之功,当为天下之人楷模。”

  “令太学学子为其加以表彰。”

  “大司马既遗愿葬于河北,便不予更改,然以大司马之功,不表不足以正天下视听。”

  “令工匠为大司马雕刻雕像,依昔年大将军霍光之礼,调发北军五校、兵车、甲士为其送行,葬于帝陵之侧,配享太庙。”

  “由太子率诸卿前去祭拜。”

  “再由诸卿为大司马商议谥号。”

  这一连串诏令,可谓石破天惊!

  若是往常,群臣之中或许还会有人上前劝谏,毕竟其中一些安排实在过于惊人了。

  但是此刻看着刘秀此时那古井无波的表情,众人竟莫名感觉到了一丝恐惧,根本不敢说话。

  刘秀就这样躺在榻上,直至此刻表情才有了些许变化。

  他深深的叹了口气,再次开口:“从今日起,封禅之事便无需再提。”

  “天象之变,又痛失我大汉擎天之柱。”

  “想来是朕功德尚浅。”

  “自今日起,诸卿上奏言事之时,不得再称朕为“圣”。”

  此言一出,满座皆惊!

  所有人的表情都变了,万万没料到刘秀竟然会说出这种话来。

  不得称他为圣?

  这.....

  刘秀无心顾及众人的反应。

  言罢,他便摆了摆手,示意众人退下。

  一众大臣神色各异的退了出去。

  到了最后,整个殿内只留下了阴丽华一人照料。

  直至此刻刘秀的脸上这才露出了强烈的悲痛之色,他握着阴丽华的手,声音略微颤抖的说:“皇后...”

  “你说...冠军侯病逝,可是老天对朕的惩罚?”

  “陛下!”

  阴丽华紧紧的握着刘秀的手,“您再造大汉,爱戴百姓,功冠古今。”

  “寿命长短,皆有定数。”

  “冠军侯临终遗言便曾说过陛下不可因此而伤了龙体。”

  “陛下也不可再这般妄自菲薄了。”

  刘秀默默的看着她,并没有再说什么。.....

  .......

  这一次的下葬之礼可谓是真正的做实了什么叫真正的“第一功臣”。

  群臣对顾啸的谥号也费了不少的心思,但最后刘秀还是为顾啸定下了“忠武”二字。

  “忠”取危身奉上、临患不反之意。

  “武”取克定祸乱之意。

  这个谥号的评价之高,可谓是开创了臣子谥号之先河。

  此前还从未有过臣子能获得这种谥号。

  唯一一个同谥“忠武”的是莎车王延,他不属于臣子范畴。

  尤其是在经过刻意的宣扬之后。

  整个大汉的道德风气甚至都因此而受到了一些影响,天下世人竟然渐渐有了以此为目标的势头。

  而随着顾啸的谥号被彻底定下,这件事也是终于落下了帷幕。

 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刘秀并未重用顾氏子嗣,甚至完全没有表露出任何启用的意思,让顾晟回了河北。

  不过众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。

  他这应是在留给太子。

  与群臣们猜想的状况不同,刘秀的身体并未出现什么大问题。

  甚至在此事之后,他更加的勤政了起来,更加的在乎大汉国力。

  建武二十七年;

  ——朗陵侯臧、扬虚侯马武上书,意趁匈奴分裂发兵灭之,以立“万世刻石之功”。

  刘秀以息民拒之。

  只是接纳了南匈奴的投诚。

  建武二十九年;

  ——西域鄯善、车师等十六国再次提出愿将遣子入侍奉献,愿请都护。

  刘秀亦是拒绝。

  没有人知道刘秀为什么会拒绝这些送上门来的功勋。

 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。

  这一切可都是他的功勋,可以让他更加被后世之人所敬仰。

  但刘秀就真的拒绝了。

  并且,刘秀在如今大汉的各种制度上再次进行了跟进。

  他时常便会提起“度田”、“解放奴婢”等事,并且削弱三公,将权力逐渐转移至尚书台。

  让尚书台渐渐成为了**中心,直接对皇帝负责。

  并且他大力整治水利,并增加太学的招收规模,鼓励各地设立私塾等一系列利民之举。

  也正是因为如此,整个大汉的国力与日俱增。

 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,就在建武三十年之时,封禅之事也是再一次的被提了出来。

  刘秀对此一开始并未发出任何的看法。

  直至等了多日后,见天下并未出现当初那般的天变,并且全国各地都出现了“祥瑞”之时,他才终于是点头答应了此事。

  .......

 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。

  他就如同是成为了一个神灵一般,心念一动便可前往世间任何一处去观看一切,但却又什么都改变不了。

  他真的成为了一个看客。

  于冥冥之中,只能看着这世间的发展。

  期间顾易甚至还退出了游戏一会儿,去问了问老顾家里有没有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。

  对于这事,顾易是抱有希望的。

  毕竟他可是留下了那么多东西。

  但很可惜...什么都没留下。

  他所做的那一切,仿佛就真的湮灭在了这中间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。

  嗯...也不能说是完全湮灭。

  大汉冠军侯,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忠武的臣子,这个名号确实是流传了下来。

  但于现在却并没有什么帮助。

  显然,顾氏的影响还不足以抵的过两千多年光阴的修正。

  在确定了这点之后,顾易便全身心的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游戏之内,落在了顾氏身上。

  如今的顾氏早已不似当初。

  不得不说,顾康的**水平远超顾易的想象。

  他敏锐的察觉到了顾氏如今在河北之地的尴尬处境,并着手开始改变。

  之前的顾氏于河北之地而言,可以说一直都是外来者。

  河北大族对顾氏的态度几乎都是忌惮。

  但这种处事风格,当顾啸离世的那一刻起显然便已经行不通了。

  ———顾氏需要转型!

  若是不然的话,待到顾氏某一天真的失去了“圣眷”,只会被活活吞掉。

  顾康显然就是看透了这点。

  所以他对外表现出了与当初顾啸截然不同的态度。

  同时,他通过朝廷多次“解放奴婢”、“度田”等政策的结果,迅速筛选出了一些河北大族。

  与其建立联系,形成同盟。

  让他们家族的子弟在被管理的情况下进入顾氏私塾。

 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十分英明的手段。

  虽然这些并不是名满天下之大族,但在地方上他们还是有着十足的影响力的。

  并且在顾氏风头没有完全失去的情况下。

  这些人亦是愿意依附。

  都渴望着借顾氏的名声求来一官半职,但是顾康对此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。

  他也会从中挑选真正有才之人。

  但多数都只是给予暗示。

  说白了,就是画大饼。

  顾康真的成为了一个道德底线极为灵活之人,但这些人却都是很吃这套。

  当然,顾康也没有放弃顾氏对百姓们的政策。

  在这种相辅相成之下,短短数年时间,在没有了顾啸这个顶梁柱后,顾氏的地位非但没有下滑,反倒是彻底站稳了脚跟。

  对于这一切,顾易可谓是看的瞠目结舌。

  这就是**属性差点拉满的恐怖嘛?

  甭说是换做顾啸。

  哪怕是换做他这个现代人,怕是都不容易做到。

  毕竟他没接触过**。

  而且最让顾易在乎的是,顾康并没有辜负他当初的努力。

  他竟然真的顺着顾易当初暗示过的方向。

  将曲辕犁与水车捣鼓了出来。

  虽然还不足以宣扬出去大规模应用,但有了这个起点便是未来可期!

  当刘秀要泰山封禅的消息传来之时,顾氏亦为之震动。

  毕竟对于如今时代之人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大事。

  不过顾易却清楚,刘秀...即将要走到尽头了。

  他在确定了顾氏短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后,他也是将目光落在了刘秀身上。

  想要亲眼看一看这帝王的封禅,是一种怎样的场面。

  .......

  ——泰山封禅,起源已久。

  传说古代帝王封禅泰山起始于无怀氏,之后伏羲、神农、炎帝、黄帝等都曾封禅泰山。

  也正是因为如此。

  泰山在如今天下人的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。

  所有人都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,是与天神沟通的最佳之地。

  且唯有太平盛世之君才有资格前来封禅。

  也正是因为如此,封禅可谓是一个皇帝的至高荣誉之一。

  刘秀此次封禅的目的十分简单。

  他需要向天下人证明,他就是受命于天的皇帝!

  并且他还需要此举来告诉天下人,皇帝是至高不可侵犯的,重新将自王莽篡位后的影响给正回来!

  这场仪式,可谓是他再造大汉至今最为重要的一场仪式。

  其规模之浩大,前所未有。

  建武三十二年.二月;

  ——刘秀率领率领群臣从洛阳出发前往泰山。

  抵达泰山之后,先是于山下东方封土为坛,举行封礼。

  将记载着他受天命,平乱世,兴大汉等功绩的玉牒封于玉匮之中,铸成方坛。

  再登山巅再祭天地。

  最后于泰山之南举行禅礼,祭祀后土之神。

  当做完这一切后,刘秀的声望无疑是达到了他此生的顶峰。

  而他似乎也受到了影响,竟从这些年来的严肃之中重新有了当初的那种意气风发之象。

  他当众说出了自己的大志向。

  他要将整个大汉的国力恢复到孝文皇帝时的那般。

  待到此后,便要抚西域,定匈奴,彻底为大汉留下万世之基业。

  他宣布改元“中元”。

  似乎是想用此为起点,带领着整个大汉达成他心中所想的那般高度。

  然....他注定无法彻底实现心中之宏愿了。

  时间向来是世上最为公平的力量。

  无论是何等身份之人终究也是抵不过岁月的更迭。

  中元二年,刘秀的身体突然就垮了。

  并且这一次还不像是之前那般总会转危为安。

  他整个人的状态迅速变差,到了后来更是长久昏迷,难有清醒之时。

  所有人都明白....这个再造大汉的帝王亦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

 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日;

  ——刘秀于南宫前殿崩世。

  遗诏曰:“朕无益于百姓,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,务必俭省。

  刺史、二千石长吏均不得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,不可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。”

  太子刘庄继位。

  .......

  (ps:求下追读和数据,数据奇差,求推荐票月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