秀花忍不住埋怨起来:“你说得轻巧,这俩孩子一刻都离不了人。山山虽说大点儿了,可还是调皮捣蛋,浩浩又小,走不稳路,一会儿没看住就怕摔着磕着。我这忙得脚不沾地,哪还有空去洗梨啊。”
这时,建平走过来,和声说道:“娘,我们也知道您带孩子辛苦。等会儿我和春红把家里的事儿安排安排,孩子我们来看着,您就抽空帮着准备准备,行不?这梨花节要是办好了,往后家里日子也能宽松些。”
秀花叹了口气,无奈地说:“行吧行吧,我尽量帮衬着。就是这俩孩子,你们可得多操心点儿。”
春红连忙点头:“娘,您放心。等会儿我就把山山叫过来,让他帮着照看浩浩,我们都一起动起来。这次梨花节,对咱全家来说都是个好机会呢。”
说完,春红就起身去厨房拿盆,准备先把洗梨的家伙事儿找出来,秀花则在一旁继续唠叨着带孩子的不易,不过手上也开始收拾起要拿去洗的梨,一家人在这忙碌又略带小摩擦的氛围里,为即将到来的梨花节做起了准备。
天刚蒙蒙亮,春红就从温暖的被窝里一骨碌爬了起来,麻利地穿好衣服,顾不上吃早饭,就匆匆往燕子家赶去。
晨曦透过淡薄的云层,洒在错落有致的屋顶上,给整个村子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。
春红走在熟悉的乡间小道上,脚下的泥土带着清晨的湿润与柔软,路旁的小草挂着晶莹的露珠,时不时沾湿她的鞋面。
不一会儿,春红就到了燕子家。
她抬手敲响了那扇有些斑驳的木门,“砰砰砰”,边敲边喊:“嫂子,嫂子,你起来了没?”
屋内传来燕子略带睡意的声音:“来啦来啦,谁呀这么早。”
随着一阵脚步声,门“吱呀”一声打开了。
燕子看到是春红,脸上露出一丝惊讶:“春红啊,你咋起这么早,有啥事啊?”
春红满脸兴奋,拉着燕子的手说:“嫂子,你忘了吗?再过几天就是咱们村的梨花节啦!咱可得赶紧准备准备要买的东西,到时候在梨花节上卖点小玩意儿,肯定能赚不少钱呢!”
燕子这才恍然大悟,拍了下自己的脑袋:“哎呀,瞧我这记性,把这事儿给忘啦!快进来坐,咱好好合计合计卖些啥。”
两人走进屋里,坐在有些破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堂屋桌前。
春红从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一些想法。
她指着本子说:“嫂子,我想了,咱可以卖点手工编织的小物件,像草帽、手帕啥的,梨花节上游客肯定喜欢这些乡土特色的东西。还有,咱再准备些自家做的果脯,又好吃又方便携带。”
燕子听了,不住地点头:“行啊,春红,你这主意真不错。咱这就动手准备,时间可不等人呐!”
说干就干,两人立刻开始忙碌起来。
燕子从柜子里翻出一些五彩的丝线和布料,准备编织草帽和手帕;
春红则去厨房,把前几天晾晒好的果子拿出来,准备制作果脯。
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清晨,两个乡村妇女为了能在梨花节上多赚些钱,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,干劲十足地忙碌着,她们的欢声笑语在小院里回荡,也为这个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活力。
晌午时分,日头高悬,建平扛着锄头,满身泥土从地里回来。
一进家门,屋里冷冷清清,不见春红的影子。
他放下锄头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心里纳闷:这春红一大早就不见人影,能去哪呢?
他寻思着春红可能去了嫂子燕子家,便抬脚朝燕子家走去。
到了门口,就听见屋里传来春红和燕子的说笑声。
他推开门,笑着打趣道:“你们俩在这儿乐呵啥呢,这么热闹。”
春红抬头看见建平,连忙招手:“你可算回来啦,快过来帮把手。”
建平走进屋,瞧见满桌子的丝线、布料,还有春红正在捣鼓的果脯,心里明白了七八分,笑着说:“我就知道你在这儿帮嫂子呢,咱村这梨花节,看来你们俩是要大干一场啊。”
燕子也笑着接话:“是啊,建平,春红点子多,拉着我一起准备在梨花节卖点东西,赚点钱呢。”
建平放下手中的草帽,卷起袖子说:“那我也不能闲着,我能帮上啥忙,尽管说。”
春红把手里的果脯递给建平,说:“你看看这果脯,帮忙挑挑有没有坏的,挑出来咱重新弄。”
建平接过果脯,认真地检查起来,一边挑一边说:“我看咱这准备得也差不多了吧,春红,你之前准备的那些编织物都弄好了没?”
春红点头道:“都弄好了,就放在家里呢,质量肯定没问题。我想着再帮嫂子多准备些,到时候卖的种类多点,赚的钱也能多点。”
燕子感激地看着春红:“春红啊,多亏有你,要不是你提醒我,我都错过这好机会了。”
春红摆摆手:“嫂子,说啥呢,咱们都是一家人,有福同享嘛。”
建平也在一旁附和:“对,一家人就该互相帮衬。等梨花节那天,我也去帮忙招呼客人,争取把咱们这些东西都卖个好价钱。”
三个人一边忙碌,一边有说有笑,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温馨和对未来的期待,仿佛已经看到了梨花节上热闹的场景和鼓鼓的钱包。
晨光熹微,薄雾还未完全散去,梨花沟就已经热闹起来。
距离梨花节只剩十多天,村民们都像春红一家那样,为了这场盛会忙碌着。
村头的李大叔家院子里,李大叔正弯着腰,仔细地擦拭着他那辆有些年头的三轮车。
他的老伴王婶在一旁,把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搬到车上。
王婶直起腰,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对李大叔说:“他爹,今年这梨花节,咱可得多卖点菜,给咱孙子攒点学费。”
李大叔停下手中的动作,抬头看着王婶,憨厚地笑了笑:“那肯定的,咱这菜可都是自家种的,不打农药,绿色健康,城里人就稀罕这个。”
这时,建平走过来,和声说道:“娘,我们也知道您带孩子辛苦。等会儿我和春红把家里的事儿安排安排,孩子我们来看着,您就抽空帮着准备准备,行不?这梨花节要是办好了,往后家里日子也能宽松些。”
秀花叹了口气,无奈地说:“行吧行吧,我尽量帮衬着。就是这俩孩子,你们可得多操心点儿。”
春红连忙点头:“娘,您放心。等会儿我就把山山叫过来,让他帮着照看浩浩,我们都一起动起来。这次梨花节,对咱全家来说都是个好机会呢。”
说完,春红就起身去厨房拿盆,准备先把洗梨的家伙事儿找出来,秀花则在一旁继续唠叨着带孩子的不易,不过手上也开始收拾起要拿去洗的梨,一家人在这忙碌又略带小摩擦的氛围里,为即将到来的梨花节做起了准备。
天刚蒙蒙亮,春红就从温暖的被窝里一骨碌爬了起来,麻利地穿好衣服,顾不上吃早饭,就匆匆往燕子家赶去。
晨曦透过淡薄的云层,洒在错落有致的屋顶上,给整个村子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。
春红走在熟悉的乡间小道上,脚下的泥土带着清晨的湿润与柔软,路旁的小草挂着晶莹的露珠,时不时沾湿她的鞋面。
不一会儿,春红就到了燕子家。
她抬手敲响了那扇有些斑驳的木门,“砰砰砰”,边敲边喊:“嫂子,嫂子,你起来了没?”
屋内传来燕子略带睡意的声音:“来啦来啦,谁呀这么早。”
随着一阵脚步声,门“吱呀”一声打开了。
燕子看到是春红,脸上露出一丝惊讶:“春红啊,你咋起这么早,有啥事啊?”
春红满脸兴奋,拉着燕子的手说:“嫂子,你忘了吗?再过几天就是咱们村的梨花节啦!咱可得赶紧准备准备要买的东西,到时候在梨花节上卖点小玩意儿,肯定能赚不少钱呢!”
燕子这才恍然大悟,拍了下自己的脑袋:“哎呀,瞧我这记性,把这事儿给忘啦!快进来坐,咱好好合计合计卖些啥。”
两人走进屋里,坐在有些破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堂屋桌前。
春红从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一些想法。
她指着本子说:“嫂子,我想了,咱可以卖点手工编织的小物件,像草帽、手帕啥的,梨花节上游客肯定喜欢这些乡土特色的东西。还有,咱再准备些自家做的果脯,又好吃又方便携带。”
燕子听了,不住地点头:“行啊,春红,你这主意真不错。咱这就动手准备,时间可不等人呐!”
说干就干,两人立刻开始忙碌起来。
燕子从柜子里翻出一些五彩的丝线和布料,准备编织草帽和手帕;
春红则去厨房,把前几天晾晒好的果子拿出来,准备制作果脯。
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清晨,两个乡村妇女为了能在梨花节上多赚些钱,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,干劲十足地忙碌着,她们的欢声笑语在小院里回荡,也为这个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活力。
晌午时分,日头高悬,建平扛着锄头,满身泥土从地里回来。
一进家门,屋里冷冷清清,不见春红的影子。
他放下锄头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心里纳闷:这春红一大早就不见人影,能去哪呢?
他寻思着春红可能去了嫂子燕子家,便抬脚朝燕子家走去。
到了门口,就听见屋里传来春红和燕子的说笑声。
他推开门,笑着打趣道:“你们俩在这儿乐呵啥呢,这么热闹。”
春红抬头看见建平,连忙招手:“你可算回来啦,快过来帮把手。”
建平走进屋,瞧见满桌子的丝线、布料,还有春红正在捣鼓的果脯,心里明白了七八分,笑着说:“我就知道你在这儿帮嫂子呢,咱村这梨花节,看来你们俩是要大干一场啊。”
燕子也笑着接话:“是啊,建平,春红点子多,拉着我一起准备在梨花节卖点东西,赚点钱呢。”
建平放下手中的草帽,卷起袖子说:“那我也不能闲着,我能帮上啥忙,尽管说。”
春红把手里的果脯递给建平,说:“你看看这果脯,帮忙挑挑有没有坏的,挑出来咱重新弄。”
建平接过果脯,认真地检查起来,一边挑一边说:“我看咱这准备得也差不多了吧,春红,你之前准备的那些编织物都弄好了没?”
春红点头道:“都弄好了,就放在家里呢,质量肯定没问题。我想着再帮嫂子多准备些,到时候卖的种类多点,赚的钱也能多点。”
燕子感激地看着春红:“春红啊,多亏有你,要不是你提醒我,我都错过这好机会了。”
春红摆摆手:“嫂子,说啥呢,咱们都是一家人,有福同享嘛。”
建平也在一旁附和:“对,一家人就该互相帮衬。等梨花节那天,我也去帮忙招呼客人,争取把咱们这些东西都卖个好价钱。”
三个人一边忙碌,一边有说有笑,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温馨和对未来的期待,仿佛已经看到了梨花节上热闹的场景和鼓鼓的钱包。
晨光熹微,薄雾还未完全散去,梨花沟就已经热闹起来。
距离梨花节只剩十多天,村民们都像春红一家那样,为了这场盛会忙碌着。
村头的李大叔家院子里,李大叔正弯着腰,仔细地擦拭着他那辆有些年头的三轮车。
他的老伴王婶在一旁,把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搬到车上。
王婶直起腰,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对李大叔说:“他爹,今年这梨花节,咱可得多卖点菜,给咱孙子攒点学费。”
李大叔停下手中的动作,抬头看着王婶,憨厚地笑了笑:“那肯定的,咱这菜可都是自家种的,不打农药,绿色健康,城里人就稀罕这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