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乾朝。

  德阳殿!

  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,看着眼前这位身穿青衣的普通小官,都是默不作声。

  唯独剩下辛弃疾一人朗声疾呼。

  好似水银泻地一般。

  伴随着宦官手上执笔摩挲所发出来“沙沙”的声响。

  再无一人敢怀疑辛弃疾的水平。

  也无人再敢质疑贾瑛的举荐!

  足足万字平戎策!

  直接让在场的文武百官全部闭嘴!

  话音落罢。

  依旧觉得辛弃疾之妙语宛如天上梵音,回荡在大殿上久而不绝。

  沉默了足足十几秒钟的时间。

  “好好好!”

  “精彩,实在是精彩!!”

  庆隆帝最先反应过来,毫不吝啬自己的赞扬之词。

  当朝连呼三声大好。

  直接将大殿上的氛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
  众人再次看向贾瑛的眼神都变得羡慕起来。

  贾瑛这武疯子,是从哪碰到这么一个天纵奇才的?

  “先生有大才!”

  “吾等轻视于先生,实在是小人之心!”

  “还请先生受我等一拜!”

  满朝文人。

  皆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  自古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

  但是。

  当一个人既有举世无双的才华,又有武人一样的盖世雄气,那么谁还敢轻视于他?

  庆隆帝龙颜大悦,当即朝着贾瑛说道:

  “爱卿当真是朕的贤臣福将!”

  “竟然能够为朕举荐如此人才!”

  “深得朕心!”

  在夸赞辛弃疾之才的时候,还不忘嘉奖一句贾瑛。

  贾瑛连忙上前表忠心,奋然道:

  “臣乃是一心向国,举贤不避亲!只要能够对陛下的北伐一事能有一臂之力,臣必然鞠躬尽瘁,鼎力相助!”

  举贤不避亲?

  这话原本是水溶等人的说辞,现在原封不动还回去。

  又是阴阳怪气。

  怼得人无话可说。

  “有先生之才,此次北伐大业,势必马到功成!”

  庆隆帝情绪高涨,断然大喝道:

  “拟旨!”

  “擢升吏部辛弃疾为御史大夫,位列上卿,银印青绶,侍御史之长,兼监察百官、辅助丞相之责!”

  轰隆!!!

  不亚于平地炸雷。

  御史大夫!

  当朝从一品官员,不仅是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,因此有副丞相之称;而且还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,负责监督百官,尤其是丞相。

  最重要的是。

  一旦丞相职位空缺。

  一般都是由御史大夫直接升任。

  史记:西汉任御史大夫者有六十九人,其中升任丞相的有二十二人,接近西汉丞相人数的一半。

  从一介吏部小官,直接跃升当朝从一品官员!

  丞相副手!

  监察百官!

  包括监察丞相!

  管监察、执法,协理全国政务,权重位尊,从一品!管理文书档案,转呈章奏,传达诏令,监察、考核官吏,典掌刑狱等等。

 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!

  本来满朝文武还想驳斥。

  只因为辛弃疾资历尚浅不足以胜任,但是一想到那惊艳绝伦的万字平戎策,顿时让人无言以对。

  尤其是朝中儒生,更是对辛弃疾心悦诚服!

  竟一时间无人敢出声反对。

  而贾瑛也是震惊得差点眼珠子都瞪出来了。

  怪不得古往今来有句至理名言: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!

  怪不得大乾朝近数十年来,以武封侯者寥寥无几,而文官封侯的人却是不在少数!

  武人升迁讲究实打实的战功!

  而文人升官。

  只需要被皇帝看重,便可直接一步登天,堪称青云直上!

  幸好这辛弃疾乃是贾瑛自己的手下。

  否则。

  甚至于连贾瑛自己都要羡慕辛弃疾这该死而又逆天的官运了。

  辛弃疾不悲不喜。

  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。

  昂首谢恩。

  庆隆帝又是询问道:

  “爱卿以为此次北伐大业,哪位将军可堪当大任!?”

  此话一出。

  旋即让德阳殿莫名安静下来。

  这件事。

  直接关乎到了整个北境边军实际掌权人人选。

  庆隆帝如此重用辛弃疾。

  更是对这长达万字平戎策的认可和笃定

  辛弃疾的眼光和建议。

  势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庆隆帝的判断,甚至于能够直接左右皇帝的思维和决定。

  辛弃疾没有丝毫犹豫,旋即作揖,说道:

  “臣以为,燕云一带军政糜烂,戍卒、官吏皆贪污成性,唯有让军权、政务二权合一,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,推到一切繁缛秩序,以军法治理,方可重新恢复北军战斗力!”

  “此人选,务必要铁面无私、治军严明、杀伐决断!”

  “次者,必然是骁勇善战、战功卓越之人,唯有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战绩,方可重新振奋军心,彻底扫除金人不可战胜的荒谬之论!”

  “臣以为,唯有虎贲中郎将军、冠军侯贾瑛,满足这两者条件!”

  “冠军侯,当为首选!!!”

  “也是唯一人选!”

  军政合一?

  贾瑛都快懵了。

  这是要皇袍加身,逼他造反?

  如今大乾朝虽然也有藩王,但是大都只有俸禄没有军权和开府权力。

  亦或者是领兵在外,但是又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力。

  军政永远分开!

  大乾朝重文轻武,为了防止有兵权者造反,几乎是没有军政合一的先例。

  通俗点说。

  要么就是单独管理钱粮;

  要么就是单独掌握兵马;

  如果边疆手握重兵的将领想要造反,只要皇帝下令切断其钱粮来源,必然是不攻自破。

  一旦军政合一。

  边军大将又有钱粮又有兵马,皇帝岂不是寝食难安?

  果不其然。

  此话一出旋即引起无数文人站出来反对。

  丞相冯桀更是第一个站出来怒斥道:

  “—派胡言!”

  “若是军政合二为一,无异于是拥兵自立,日后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,岂不是驱虎吞狼?”

  “我看你就是贾瑛的幕僚客卿,明显有偏袒不臣之心!”

  “臣甚至于有理由怀疑,这件事皆出自于贾瑛的谋划,实在是居心叵测,当严惩不贷!”

  虽然被扣了大帽子。

  但是贾瑛一点也不慌,他不相信以辛弃疾的才智,会如此冲动让人抓住把柄。

  果不其然。

  辛弃疾十分自信,傲然而立驳斥道:

  “丞相帮助陛下处理九州之地大小事宜,难道还不知燕云十六郡历年来赋税情况吗?”

  “田地荒废,十室九空!”

  “每年都是入不敷出!官府钱粮严重赤字,燕云当下钱粮支出,皆是由冀州、青州、京畿重地陆续供给。”

  “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钱粮收入!”

  “就算陛下同意军政合一,又能如何?只要三州之地停止对燕云十六郡的钱粮运输,哪怕是坐拥百万大军又如何?难道让这士兵都去喝西北风也能造反吗?”

  顿了顿。

  辛弃疾又是朝着庆隆帝沉声道:

  “陛下!”

  “如今燕云北境大小政务已然是百废待兴,满目疮痍!乱世用重典,若不执行军政合一的策略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,绝无可能扭转局势!”

  “燕云十六郡,以武典治,刻不容缓!”

  辛弃疾早就是胸有成竹。

  一席话再次重新占据上风,直接将丞相冯桀风头都给完全盖了下去。

  不等冯桀反驳。

  辛弃疾再次朗声打断。

  “冯桀身为宰相,乃是通过科举出身,并无戍边或是在地方任职的经验,并不知道地方,尤其是县城的通病。”

  “尤其是燕云一带的边境县城,当地官吏都是世代相传,子承父业,而外派去的武将、执剑人,空有权力却无法实施下去,当地小吏有恃无恐,皆阳奉阴违!”

  “丞相位居庙堂之高,却从未体恤底层民情,任何律令都要因地适宜,否则空政策却不能实行,又有何用?”

  辛弃疾绝对是写议论文高手。

  任何事都是先摆出自己的观点,各种阐明,随后再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自己先前的理论观点。

  最后再点明自己的中心主旨。

  可以说是环环相扣、有理有据,甚至于连丞相冯桀的反论都在他的计算之中,不仅没有影响到他的观点,反而是从反面论证了辛弃疾的观点。

  更是让百官信服。

  哪怕是庆隆帝站在最高的掌权人位置上,竟然也找不出丝毫瑕疵和毛病!

  大殿再次陷入沉默。

  贾瑛心中暗道:这辛弃疾要是放在后世参加高考,语文考试最后一道作文大题,绝对满分!毫无悬念!

  素来能说会道的冯桀,心里面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。

  御史大夫,那就是预备丞相啊!

  相比较而已。

  自己和御史大夫的首次交锋几乎是完败,这种表现落在百官还有陛下的眼中,日后他这个丞相的位置,还能坐得稳吗?

  庆隆帝微微颔首。

  似乎是被辛弃疾给说服了。

  冯桀只能是硬着头皮上前道:

  “哪怕辛大人所言有理,但是臣却不敢完全苟同!”

  “冠军侯虽然骁勇善战,然而终究是匹夫之勇,统兵作战最多也不过万人罢了,当为良将,但是不是帅才无从考察!”

  “若是将此等兵权轻易交给冠军侯,能否胜任帅位?”

  “还请陛下明鉴!”

  一时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。

  贾瑛虽然是获封冠军侯,但是纵观其战绩多是以少胜多,统兵不过万,骁勇有余,实际上统领大规模军队正面作战的经验,几乎是少之又少。

  这一个漏洞,却是被冯桀给抓住了。

  贾瑛心里一个咯噔。

  辛弃疾好不容易给他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领兵机会,结果要是被人家钻了空子,那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。

  可不能给旁人做了嫁衣。

  辛弃疾也是没想到冯桀在这时候还能反驳,看来能够当上丞相的人,也不是泛泛之辈。

  “爱卿言之有理,既然如此,那可还有其他人选能够胜任?”

  庆隆帝也是有些担心。

  只觉得贾瑛太过年轻,军权政务全都要一把抓,怀疑贾瑛能不能胜任。

  关键是贾瑛身后几乎是没有任何家族势力帮衬。

 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。

  在场的不少武官纷纷主动请缨。

  都想趁机拿到这个机会。

  冯桀又是眼珠子一转,再次上前说道:

  “启禀陛下!”

  “据臣所知,北军八校刚刚招募了万余新兵。陛下可以先自行挑选十名备选武将!”

  “再让这十位将军各自领一千新兵操练!”

  “十五日为期!”

  “十五日后,校场演武!由陛下亲自督查评判胜负!”

  “获胜者当为此次征北大军的统帅人选。”

  “诸位以为如何?”

  冯桀也是官场老油条。

  最后一句话瞬间集结了在场所有武将、各方势力的利益无不拍手叫好。

  “丞相这个计划,妙不可言!”

  “臣同意!”

  “附议!”

  “臣附议!”

  哗啦啦一片。

  满朝文武全部同意。

  十名备选统帅。

  相对于是把机会给到了各方势力集团,这种弹冠相庆的好机会,谁又不会同意呢?

  庆隆帝没有说话。

  辛弃疾也是叹了口气,目光灼灼,不曾想冯桀这一手玩得如此漂亮!

  当真是狡诈如狐!

  贾瑛朝着辛弃疾使了个眼色,遂即两人一前一后表示同意。

  此情此景。

  庆隆帝哪怕是身为天子也不能不同意了。

  “既然如此,那朕就采纳了两位爱卿的建议!”

  庆隆帝清了清嗓子道:“燕州之地,此后军政合一!”

  “另,十五日后校场演武比拼,获胜者当为北军统帅,北伐大业在即,希望诸位爱卿齐心协力,不负朕望!”

  “退朝!!”

  冠军侯府。

  贾瑛与辛弃疾皆是席地而坐。

  “本侯已经派副将前去军营打探情况了,这新兵从未经过训练,但是兵员素质参差不齐,想必到本侯手中能够驱使的千余士兵,必然是老弱病残,不堪大用!”

  “另陛下有令,演武中统帅不得亲自上阵杀敌,只能指挥调度!”

  “士兵手持木制兵器,涂抹白灰以作印记,但是中白灰者视阵亡不得再战!”

  “如此一来!”

  “本侯的处境或许就危险了!”

  贾瑛如实说道。

  要是他能亲自上阵,区区千余人,不过尔尔。

  但是现在却不是逞一人之勇的时候。

  辛弃疾也是捋了捋胡须,凝声道:

  “此次北伐统帅之位事关重大!”

  “而千人新兵,十五日时间,要想正面取胜难于登天,唯有火中取栗!剑走偏锋!”

  剑走偏锋?

  贾瑛看向辛弃疾,不由得心生疑惑。

  十五日时间。

  能够教会这些新兵使用兵器都困难。

  辛弃疾凝声道:

  “主公可曾听闻奇门遁甲?”

  贾瑛微微颔首。

  他是知道这些旁门左道的东西的,观星辰、晓天气、知地理、占吉凶等等…

  辛弃疾又是说道:

  “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,结合星相历法、天文地理、八门九星、阴阳五行、三奇六仪等要素的大成者。”

  “然过于繁琐,属下也只是略懂其中的阵法一说。”

  “十五日时间,要想用老弱病残击败竞争者,只能是用阵法另辟蹊径!”

  “来得及吗?”贾瑛也知道阵法的事情。

  但是时间并不够。

  辛弃疾则是说道:“主公放心!”

  “要说万人以上的大阵指挥训练起来还需要数月时间,但是不过区区千人,简单易学!”

  “十五日时间勉强够用!”

  “届时能不能一举拿下北伐大军的统帅之位,全凭此战!”

  贾瑛见辛弃疾这般自信。

  也是微微颔首。

  心中已经有了七八分把握!

  另外一边吹。

  丞相府上。

  王子腾、北静王水溶、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、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、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等等。

  尽皆汇聚一堂。

  “还是冯大人才思敏捷,随机应变,否则今日就要让贾瑛得逞了!”

  王子腾稍稍恭维。

  其余人也是跟着拍马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