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后赛要开打,准备整理一下资料,把大纲线捋一捋。
还有就是这两天大宝的眼睛出了点毛病,一直带着跑医院,根本静不下心码字。
所以干脆请个假,随便聊两句。
本书整体走向、冠军、交易、选秀等等,我已经一直安排到2012年了。
不过随着剧情发展,一边写一边思考,会有很多改动。
因为笔下的人物和球队都有自己的性格,世界线的变动会带来很大变化,我会顺着人物性格和联盟的发展进行推演,所有很多既定的安排会被推翻。
比如莱利去热火挖掘德雷克斯勒就是后期改动的,因为湖人一直拿不到冠军,莱利已经不可能继续执教湖人。
同样,德雷克斯勒是个有些懒惰,又非常骄傲,给人感觉“志大才疏”的球员,所以在三连冠后被诱惑去热火当老大,就显得顺理成章。
包括唐建国入主开拓者,杰里-韦斯特离开湖人等,都是开拓者在西部毁灭湖人王朝后,帝国崩塌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。
后面一些剧情安排,我经过反复推敲,首先还是保证戏剧性,并符合阿甘无可匹敌的统治地位。
小说嘛,总是比较夸张的,而且对80、90年代NBA有过深入了解后,会有一个祛魅的过程,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篮球水平和现在相比,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
阿甘毕竟是一个用2011年篮球水平进行建模的运动员,他在某些方面超时代的强是理所当然的。
从90年代开始,NBA发展变化很快,和现在相比已经是两种规则,比赛看的多的人都知道,规则、尺度对打法、胜负的影响有多大。
如果非要关公战秦琼,将很难进行客观评判,大家玩的根本是两种游戏。
而且,我一直认为,体育运动虽然在不断发展进步,但并不是总是直线向前,发展到最后会有一个边际效应。
NBA50、60、70、80属于大踏步向前,每十年都会有质的提升,到90年进入一个巅峰,再往后依旧在提升,但你很难说有质的提升了,甚至有些人认为在倒退,这并非毫无道理。
我对NBA古早球员、球队的理解,基本上遵循一个“看山是山”,“看山不是山”,“看山还是山”的过程。
早期只知道皮毛,看部分国内写手、媒体一顿乱吹,一场比赛没看过,光凭天花乱坠的文字和传说,秉持着“越老武功越高”的传统武侠价值观,觉得以前的球星老厉害了,厚古薄今。
后来懂了一些,看了真实的比赛录像,查了数据,了解那时候的比赛环境,感觉自己上当了,祛魅了,不过如此,都是老古董。
真正深入了解,理解篮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游戏,NBA联盟究竟怎么筚路蓝缕杀出一条血路发展起来,那个年代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,才会明白,什么是体育精神,什么是商业精神,以及篮球这个游戏魅力何在。
这时,已经不再在意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的问题了。
扯的有点远,其实我就是想说,阿甘作为当代模版下的超级球员,去往80、90年代具有统治力是很正常的。
回到剧情,戏剧性和统治力得到了保证,其次我肯定会保证合理性。
在人员调配,战术上,结合当时真实发生的新闻,做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划。
其实NBA历史上有很多流产的交易、签约、选秀,能让人遐想连篇。
阿甘的出现和开拓者的崛起,正好给了这些遐想发挥的余地。
90年代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球员,会给他们安排一些不同的组合,在符合历史大致走向的情况下,尝试不一样的世界线,我觉得是件很有趣的事。 阿甘的篮球风格,比赛信念,也会迎来一次大转折,让他再一次得到成长和升华。
所以,其实这本书真正精彩的部分,或许还没有开始。
当然,最近更新很慢,不是没有**,实在是被幼崽给支配了。
不过被支配,也给了我不少时间思考这些后续情节,阅读更多的资料,更深入的了解联盟到底怎么来的,是怎么运作的。
今天有一个新闻,姚明辞去了篮协**的职位(徐说是谣言),可以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关于篮球的理想之路告一段落。
在读者群里的读者应该有印象,这几年我一直不看好姚明作为篮协**能带领中国篮球走出泥潭,虽然我是铁杆姚明球迷,因为姚明才喜欢看NBA,但正因为我是他的球迷,才不想看他走这条注定荆棘密布的路,也是他注定走不通的路。
姚明成长于旧体制,名扬世界于NBA,我很能理解他希望将NBA先进的篮球理念和体制带回中国,影响中国,改造中国的想法。
比如他寄希望于校园篮球,因为美国校园篮球发达,理所当然的认为,发展好校园篮球,能解决篮球人才的造血问题。
又比如想搞CBA的商业化,搞商业化的运营,向NBA看齐(CBA学NBA也不是一天两天,姚明走的更远,但也走的更偏。)
但这些措施,基本上都是橘生淮南为橘,橘生淮北则为枳,我个人认为,根本上还是因为完全不了解NBA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,美国的校园篮球又是怎么走到今天的。
细讲的话太多了,我一时间也说不清楚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三本书,一本是奈史密斯的传记,《The Man Who Invented Basketball》。
通过这本,不仅可以了解篮球是怎么发明的,还能了解奈史密斯如何推广篮球,以及早在19世纪,美国大学对体育是何等的重视,整个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推崇、热爱,是如何奠定如今美国体育消费大国基础的。
第二本书是讲述NBA创始故事的,《The First Tip Off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NBA》。
这本书时间到了1940年代末,篮球已经发明了五十年时间,NBA这时候才出现,它刚诞生时是如此弱小,就是一个东北地区的小联盟,同时期美国有很多其它职业联赛,以及更加普及和受欢迎的大学篮球联赛。
所以NBA并不是一般球迷想的天选之子,国家集中力量搞一个“国家级联赛”,搜罗全国人才组建球队打比赛。
他们只是一个缺少资本的小联赛,成立初衷是让闲置的冰球馆能卖点票,参与比赛的球员也不是全美最好的,你说他是当时美国东北地区的村BA也没问题,了解了这些,再看现在NBA的煊赫,就会知道所谓的困难,根本不是困难,而是必经之路。
第三本书讲述NBA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,《The Cap》。
这本书时间到了1980年代,NBA已经成长为北美四大职业联赛之一,但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,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,否则将衰落甚至湮灭的地步。
本书围绕拉里-弗莱舍和大卫-斯特恩展开,核心事件是1980年代的劳资谈判,以及由此引申出当时NBA的一系列问题。
弗莱舍在黄金时代里有很多戏份,基本上还原了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,他作为劳方代表和资方代表大卫-斯特恩进行了漫长而艰苦的谈判,定下了一个一直影响到今天NBA的工资帽框架。
从这个过程中,能窥见的不仅是体育,更多是商业,法律,他们是如何将经营NBA当做一个事关重大、严肃异常的事件去对待,反复利用法律法条、**策略、舆论手段、谈判技巧进行博弈,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合理,多方满意,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劳资协定。(对比一下某些政策,开个会拍个脑袋就出来,只一味迎合情绪和舆论,完全不讲究科学决策。)
这三本书,没有一本讲现在的NBA,但看完它们,大致能理解,现在的NBA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想办法找一找,看一看,虽然是英文,但有翻译软件的帮助,问题应该不大。
或许我的读者中,真的有从事篮球工作的,我不指望有人冒出来力挽狂澜,而是希望某些认知上的改变,能潜移默化,最终能影响到下一代,再下一代,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体育土壤,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。
洋洋洒洒说了一堆,反正也不收费,请个假,明天季后赛开打。
(本章完)
还有就是这两天大宝的眼睛出了点毛病,一直带着跑医院,根本静不下心码字。
所以干脆请个假,随便聊两句。
本书整体走向、冠军、交易、选秀等等,我已经一直安排到2012年了。
不过随着剧情发展,一边写一边思考,会有很多改动。
因为笔下的人物和球队都有自己的性格,世界线的变动会带来很大变化,我会顺着人物性格和联盟的发展进行推演,所有很多既定的安排会被推翻。
比如莱利去热火挖掘德雷克斯勒就是后期改动的,因为湖人一直拿不到冠军,莱利已经不可能继续执教湖人。
同样,德雷克斯勒是个有些懒惰,又非常骄傲,给人感觉“志大才疏”的球员,所以在三连冠后被诱惑去热火当老大,就显得顺理成章。
包括唐建国入主开拓者,杰里-韦斯特离开湖人等,都是开拓者在西部毁灭湖人王朝后,帝国崩塌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。
后面一些剧情安排,我经过反复推敲,首先还是保证戏剧性,并符合阿甘无可匹敌的统治地位。
小说嘛,总是比较夸张的,而且对80、90年代NBA有过深入了解后,会有一个祛魅的过程,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篮球水平和现在相比,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
阿甘毕竟是一个用2011年篮球水平进行建模的运动员,他在某些方面超时代的强是理所当然的。
从90年代开始,NBA发展变化很快,和现在相比已经是两种规则,比赛看的多的人都知道,规则、尺度对打法、胜负的影响有多大。
如果非要关公战秦琼,将很难进行客观评判,大家玩的根本是两种游戏。
而且,我一直认为,体育运动虽然在不断发展进步,但并不是总是直线向前,发展到最后会有一个边际效应。
NBA50、60、70、80属于大踏步向前,每十年都会有质的提升,到90年进入一个巅峰,再往后依旧在提升,但你很难说有质的提升了,甚至有些人认为在倒退,这并非毫无道理。
我对NBA古早球员、球队的理解,基本上遵循一个“看山是山”,“看山不是山”,“看山还是山”的过程。
早期只知道皮毛,看部分国内写手、媒体一顿乱吹,一场比赛没看过,光凭天花乱坠的文字和传说,秉持着“越老武功越高”的传统武侠价值观,觉得以前的球星老厉害了,厚古薄今。
后来懂了一些,看了真实的比赛录像,查了数据,了解那时候的比赛环境,感觉自己上当了,祛魅了,不过如此,都是老古董。
真正深入了解,理解篮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游戏,NBA联盟究竟怎么筚路蓝缕杀出一条血路发展起来,那个年代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,才会明白,什么是体育精神,什么是商业精神,以及篮球这个游戏魅力何在。
这时,已经不再在意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的问题了。
扯的有点远,其实我就是想说,阿甘作为当代模版下的超级球员,去往80、90年代具有统治力是很正常的。
回到剧情,戏剧性和统治力得到了保证,其次我肯定会保证合理性。
在人员调配,战术上,结合当时真实发生的新闻,做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划。
其实NBA历史上有很多流产的交易、签约、选秀,能让人遐想连篇。
阿甘的出现和开拓者的崛起,正好给了这些遐想发挥的余地。
90年代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球员,会给他们安排一些不同的组合,在符合历史大致走向的情况下,尝试不一样的世界线,我觉得是件很有趣的事。 阿甘的篮球风格,比赛信念,也会迎来一次大转折,让他再一次得到成长和升华。
所以,其实这本书真正精彩的部分,或许还没有开始。
当然,最近更新很慢,不是没有**,实在是被幼崽给支配了。
不过被支配,也给了我不少时间思考这些后续情节,阅读更多的资料,更深入的了解联盟到底怎么来的,是怎么运作的。
今天有一个新闻,姚明辞去了篮协**的职位(徐说是谣言),可以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关于篮球的理想之路告一段落。
在读者群里的读者应该有印象,这几年我一直不看好姚明作为篮协**能带领中国篮球走出泥潭,虽然我是铁杆姚明球迷,因为姚明才喜欢看NBA,但正因为我是他的球迷,才不想看他走这条注定荆棘密布的路,也是他注定走不通的路。
姚明成长于旧体制,名扬世界于NBA,我很能理解他希望将NBA先进的篮球理念和体制带回中国,影响中国,改造中国的想法。
比如他寄希望于校园篮球,因为美国校园篮球发达,理所当然的认为,发展好校园篮球,能解决篮球人才的造血问题。
又比如想搞CBA的商业化,搞商业化的运营,向NBA看齐(CBA学NBA也不是一天两天,姚明走的更远,但也走的更偏。)
但这些措施,基本上都是橘生淮南为橘,橘生淮北则为枳,我个人认为,根本上还是因为完全不了解NBA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,美国的校园篮球又是怎么走到今天的。
细讲的话太多了,我一时间也说不清楚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三本书,一本是奈史密斯的传记,《The Man Who Invented Basketball》。
通过这本,不仅可以了解篮球是怎么发明的,还能了解奈史密斯如何推广篮球,以及早在19世纪,美国大学对体育是何等的重视,整个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推崇、热爱,是如何奠定如今美国体育消费大国基础的。
第二本书是讲述NBA创始故事的,《The First Tip Off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NBA》。
这本书时间到了1940年代末,篮球已经发明了五十年时间,NBA这时候才出现,它刚诞生时是如此弱小,就是一个东北地区的小联盟,同时期美国有很多其它职业联赛,以及更加普及和受欢迎的大学篮球联赛。
所以NBA并不是一般球迷想的天选之子,国家集中力量搞一个“国家级联赛”,搜罗全国人才组建球队打比赛。
他们只是一个缺少资本的小联赛,成立初衷是让闲置的冰球馆能卖点票,参与比赛的球员也不是全美最好的,你说他是当时美国东北地区的村BA也没问题,了解了这些,再看现在NBA的煊赫,就会知道所谓的困难,根本不是困难,而是必经之路。
第三本书讲述NBA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,《The Cap》。
这本书时间到了1980年代,NBA已经成长为北美四大职业联赛之一,但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,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,否则将衰落甚至湮灭的地步。
本书围绕拉里-弗莱舍和大卫-斯特恩展开,核心事件是1980年代的劳资谈判,以及由此引申出当时NBA的一系列问题。
弗莱舍在黄金时代里有很多戏份,基本上还原了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,他作为劳方代表和资方代表大卫-斯特恩进行了漫长而艰苦的谈判,定下了一个一直影响到今天NBA的工资帽框架。
从这个过程中,能窥见的不仅是体育,更多是商业,法律,他们是如何将经营NBA当做一个事关重大、严肃异常的事件去对待,反复利用法律法条、**策略、舆论手段、谈判技巧进行博弈,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合理,多方满意,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劳资协定。(对比一下某些政策,开个会拍个脑袋就出来,只一味迎合情绪和舆论,完全不讲究科学决策。)
这三本书,没有一本讲现在的NBA,但看完它们,大致能理解,现在的NBA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想办法找一找,看一看,虽然是英文,但有翻译软件的帮助,问题应该不大。
或许我的读者中,真的有从事篮球工作的,我不指望有人冒出来力挽狂澜,而是希望某些认知上的改变,能潜移默化,最终能影响到下一代,再下一代,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体育土壤,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。
洋洋洒洒说了一堆,反正也不收费,请个假,明天季后赛开打。
(本章完)